一把丈量历史脉络的灵动标尺 ——2020年全国新课标一卷历史试题浅评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历史教研组   发布日期:2020-07-20 21:13:27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 瞿建湘

一、历史是生动的,它被新生活照耀(以官方评析为例)

      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法)雨果

      历史是一路走来的,他充满着生动和丰富,而时代的新生活又总会将其中呼应的那一部分,照耀得熠熠生辉。高考本身就是一部鲜活的历史,高考题的导向与评析,也有着自己的一贯脉络和时代新需要。与去年一样,2020年高考文科综合刚考完,国家考试中心就发表了《2020年高考历史试题评析》,和去年2019年的评析比较,我们可以看见一些有趣的表达调整。

      “2019 年高考历史试题注重彰显历史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价值,体现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导向,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学。”“2020年高考历史命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关键能力考查,加强教考衔接和彰显教育考试公平,发挥高考的积极导向作用。”

      开篇一句的导向,从过去四层考查目标,改为“突出关键能力考查”,经过查看考试中心对高考九科试题的评析,发现所有学科均在序言部分不再提及四层之说,另一方面九科则均强调有“突出关键能力考查”。它反映了高考对各学科在核心素养培养上的坚持与重视。另一方面,在中学与高校,教学与考试等关系中所树立的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上,历史学科,从“独特价值”“科学合理”改成更为温和的“衔接”、“公平”。简洁的语言,如同去年1卷的开放试题所倡导的,具有了一种“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同样,我们也看到了新的从三个宏观角度进行的高屋建瓴的阐释:1、以史育人,增强立德树人时代气息;2、深化改革,聚焦关键能力考查途径;3、稳定预期,彰显特殊时期人文关怀。

      去年表达的则是:一、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体现“六个下功夫”;二、倡导五育并举鲜明导向,对标“德智体美劳”;三、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点睛“一核四层四翼”。如此,更简短的标题,伴随着带引号的“标题党”的减少,我们则反而看到了“以史育人”开始,以“人文关怀”终了,这些是具有历史温度的词语啊。

      个人一直认为《考试说明》序言里有一段考试大纲所没有的话,它最为重要,因为它展现了命题的最具体的原则。这句话是“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而这句话中,个人认为最重要且被许多师生忽视的,又是最后一句:“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它是高考指引中学教学的灵魂,多年一以贯之,然而许多师生在教学中,过分迷恋所谓的“历史深刻的本质”,不能很好地用“发展”和“联系”的这个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去认识历史,从而造成误读,。如果去年是站在历史长河边上,看它卷起浪花,看它拍打礁石。今年,大概是用一把灵动的历史标尺,尽力把握住历史的脉络,去丈量历史本身,考试本身。

二、历史是互动的,它在合力中前进(以41题为例)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德)恩格斯

      历史的发展是合力的产物,是你、我、他、们(个人常将合力划分为这四个角度)纷纷参与其中,共同推进历史前进的。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讲,历史认知的某种观察,也是一门关系学。今年全国一卷41题就很好的反映了这一点。中德关系现代发展史,既有中国的意志,也有德国的意志,同时受制于20世纪50~70年代美苏冷战大格局下的环境,又造成了一些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而90年代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伴随着中德两国在各自地区的发展和影响力增强,其历史条件更多聚焦于是两国本身的意志。而正是在这种发展和联系中,以及时代的变化,指引着我们从中得到有价值的历史启示。

      而从历史方法本身而言,第1问的设计和答案的组织逻辑,都是与前些年高考题一样,具有相同的历史指引。什么是变化?就是“从……到……”这样的一个转变历程。而变化原因的回答方法,也和过去一样,采用的是长时段的“截段法”,即把这个长时段分成前后几个小时段,然后分别答这个小时段的相关阶段特征即可。即可以粗略的划分为50年代、60年代、70年代这样的三个时段,然后分述这三个时段的涉及美苏的大关系和中德小关系。从2009年全国卷新中国农业税的调整和课标卷统购统销政策的取消,到2011年新课标卷秦至唐官员选拔德才观的变化及原因,乃至再到新课标2016年全国Ⅱ卷的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主要原因等大题,均是如此。今年这道题的进步,则在于:每一个阶段的原因,因为是国际关系的缘故,不再是单一的,而是既有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小环境的改变。这就更能够较好地体现了恩格斯历史的创造是合力的产物这一唯物史观的观点。

      当我们再看第2问设计,分析90年代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自然是分列出90年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关联外交,然后是90年代德国的政治、经济和关联外交,这次有趣的是第3点答案,个人经常称之为“们”的大环境,不是单纯的表述为“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而是融合了两国的主观能动性,答案表述为“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两国成了主语。当我们再看第3问的历史启示给于6分设置时,我们就需要表达更丰富的内容,包括近年来高考题新中国必答的“独立自主”,道路自信的“经济实力”,当然外交本身直接涉及的“求同存异”“多边外交”更是重要的参考。

      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如同去年的钢铁史是呼应建国70周年中国工业建设成就一样,今年的中德关系史,也是对当今纷扰复杂的国际关系的一个呼应。如果说2017年1卷的中法民族主义历史大题,其试题灵魂是民族主义的共同内涵为“民主”与“平等”;那么,2020年中德关系历史大题的灵魂,当为中德关系给我们的历史启示:发展经济、独立自主,摒弃冷战思维,推动全球化。在这纷扰复杂的、形势多变的、众议纷纷的当下,愿我们能学会借鉴历史,为中华民族的更好前行而有所坚持!如何学会良性的互动,使历史的合力更好地向前,而不是转变弯曲到其它方向,是我们需要努力的。

【例题】:(材料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
变化:
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
原因:
50年代,在冷战格局下,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外交依附美国;
中苏关系恶化,民主德国紧跟苏联;
中国与美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联邦德国调整对中国的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9分)
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巨大,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德国统一,经济发达,对中国市场有巨大需求,寻求政治大国地位;
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6分)
坚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
坚持独立自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求同存异,摒弃冷战思维;
奉行多边外交,推动全球化。

三、历史是跳动的,它有生命的脉搏(以42题为例)

      死亡的历史会复活,过去的历史会变成现在,这都是由于生命的发展要求它们的缘故。——(意)克罗齐

      历史是如此的浩瀚和漫长多样,中学生又如何在有限的知识和认知里,不把历史学死,而是把历史学活呢?那就得在基础知识所构成的历史的脉络里,把握住它跳动的生命脉搏。去年的42题给我以欣喜,是因为它指引学生去理解和洞察历史;今年的42题则是一份愉悦,因为在这个开放的舞台里,他给了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令其更自由的绽放自我。好短的材料啊,但三本书名却又如此简明扼要且具有启迪性。任选“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可长可短,也许是学生喜爱的春秋战国,又或许可以扩大到整个先秦。而“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让我心心念地想起了多年前看到的美国高中历史作业之一,那就是给1898~1945年的美国做一个年表,罗列20件大事,这20件恰恰是个性的,是你认为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它构建一个你自己眼中的美国,现在试题基于时段的自由,也给了你一个时代特征的更多多样性可能。这正是我认为的历史学习的魅力所在:历史是“盖棺论不定”,任由后人评说,横看成岭侧成峰,从而让中学生在中学阶段有机会进行更多的创造性表达,历史可以更加立体而鲜活起来。

      当然,具体的论证离不开具体的事实。而史实的多样性组合,却可以推陈出新,各领风骚。同样是宋史,材料给了我们三个方向参照,我们自己也可以感兴趣写“君主——平民二元社会”、既谈专制的强化,也说平民社会的崛起。当然如果对宋代的社会生活非常感兴趣,有那么多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传世文物、有儒学的礼下庶人,有坊墙的倒塌等等,都可以让你额外的入手。当然我们一讲明清就是“承古与萌新”,偷懒的学生可以有无数个史实拿来现卖。有时候我更担心的是,阅卷者否更加包容和开阔?例如2014年1卷修订抗日战争的目录,我举例说可以把“第三次长沙会战”写进去,有些不了解此战历史价值和意义的,表示了坚决的反对。而现在我们高初中的历史教材,或将其作为一目,或将其作为一段,书写了进来。犹如2018年1卷《鲁滨逊漂流记》,材料里有那么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内涵,而在日常的练习中则有学生获得0分的可能。

      能否把握住时代的特征?是给予学生的一个挑战。而能否尊重核心素养所强调的“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史料实证)“表达自己的看法”(历史解释),去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开阔视野与异想,则是对阅卷者的挑战。总是想起鲁迅的那句话:“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着黑暗的闸门,放孩子到光明的地方去。” 开放的舞台,尽量让孩子们绽放吧。

【例题】

材料

  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 《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 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四、历史是联动的,它用传承去演绎(以选择题、选修题为例)

      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藏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西)塞万提斯

      12道选择题,总是兼顾了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包括古代、近现代和世界,包括ABCD选项的平衡,包括历史的原因、本真和影响,等等,不一而足。3道选修题,改革、和战、人物,在依然保持稳定的同时,时不时有着小小的创新。今年的试题充满着许多过去熟悉的味道,而过去哪些布满心机的变化题、彼此题等呛人的味道,却被藏了刀锋。即使是试题的联动,也从过去的追杀(难题继续难)变成了重温(容易继续易),因此整体上感觉多了些平和。历史的追问是高考题的风格之一。今年全国一卷最典型的是32题。2019年高考题是
32.【2019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在古代雅典城邦,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甚至包括公民大会和议事会通过的法令,并进行最终判决。这说明(  )
A.法律服从民众意愿 B.判决体现权力来源
C.全体公民参与政治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此题在去年是0.49难度,1/4的人错误地选择了A,1/6的人,错误地选择了D。多被“法律”二字所迷住。答案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才能得出答案为B。今年继续出题
32.【2020年新课标全国Ⅰ卷】雅典城邦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陪审团规模很大,代表不同的公民阶层,负责解释法律、认定事实、审理案件等。而在罗马,通常由专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司法解释。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的司法实践中
A.职业法官拥有审判权 B.负责司法解释的主体与罗马相同
C.公民直接行使司法权 D.公民陪审团维护所有人的法律权益

      可见今年的答案,公民直接行使司法权,是对2019年答案的更直接的注解。当然这道题也是对多年来32道题的比较性回答,过去全国卷中,在做雅典的法律试题时,答案多为负面,而做罗马的法律试题时答案多为正面。这个事情或许可以告诉你一些答案,尤其是直接民主和司法的关联,所造成的不足。司法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是非常重要的。而这道题从设问方式中,只有运用了去年难题的特质,即在主语中增加了一个具体的指向,形成特点比较而非共性归纳。去年全国1卷得分率最低的选择题如下:
33.【2019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此题在去年是0.31难度,46%的考生错误地选择了A,A是美国和拉美的共性,而非拉美的个性。当然考生得分率低,也有考生对拉美比较陌生的原因。但是要知道,高考在1卷选择题中,命制一道第三世界国家的试题,今年已经是连续第7年了。今年35题考的是墨西哥对外资的规定。去年战争与和平考了非洲,今年则考了中东。这个世界历史,是包括了第三世界的历史的。图表题是材料形式多样性的重要组成,也是学生向来得分率不理想的地方之一。
28.【2020年新课标全国Ⅰ卷】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据此可知,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表格题出现一定的错误率,是学生不知道标题尤其是项目分类是做题的关键之一。例如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25题,借助“郡级政区”和“汉武帝”就可以轻松淘汰错误选项,但这道试题的错误率却高达88%。又如2018年新课标全国Ⅲ卷31题,表格标题是“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所以,“城乡”“工业结构”等都是可以瞬间淘汰的,但是错误率也将近70%左右。此题的表格分类最大比重是“应用科学与各种技术”,所以它和实业关系密切,再加上其他三个错误选项的程度用语均为不当,所以今年的这个表格题也不算难题。但实际得分率如何,还得看考后统计。难得的是今年选修一材料采用的表格方式,不知学生是否会认识到,措施内容均来自项目分类:“商会”“商律”“商勋和爵位”三点就是表格项目,这也是高考一贯的试题作风。不过,选修一今年的意义设问所给的参考答案,与往年逻辑未必吻合,当然,也是设问突出了“突破”二字的缘故。近几年来,选修一越来越围绕在所学改革部分的历史细节出题,这个与所学若即若离的味道,也是蛮好。

      试题还有很多一贯的东西。例如近年来四个自信,批评西方较多,34题选择一下“资产阶级的贪婪”的新传统,延续了去年35题的“幻灭反叛”。又如30题1949年的革命转型设问,是近几年持续的命题;27题清朝的族谱也不是新鲜材料。而25题的《步辇图》,33题的蒙田教育,都是教育大会强调“体美劳”教育方针等视角的再次延伸。……历史的时间,也许磨平了许多岁月的痕迹,但同时,它也令一些岁月的痕迹,得到了长久的保存和凸显。我们的手中尺,我们的心中尺,在漫长历史的脉络中,在逐年高考的试题里,可以丈量出许多的东西来,或欣喜,或沉默,或按部就班……“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史料实证),“表达自己的看法”(历史解释)。做一把灵动的历史量尺,送给孩子,让他在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前,丈量出属于自己心中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