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新闻 > 附中新闻

湖南日报宣传解读师大附中校训“公勤仁勇”

发布者:校办公室   来源:湖南日报   发布日期:2014-01-27 00:00:00

阅读次数:



    【校训】公勤仁勇

    【释义】

    公——公者无私,天下为公。爱祖国、爱人民、爱学校,志存高远,匡扶公正。

    勤——勤者不匮,勤敏以行。勤修身、勤学问、勤思考,踏实进取,永不懈怠。

    仁——仁者无忧,仁爱为本。孝父母、尊师长、爱同学,博爱众生,完善自我。

    勇——勇者无惧,勇毅以任。强体魄、健心理、敢担当,自强不息,勇创一流。

    【故事】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饱经屈辱的一部历史。为了救国救民,一批爱国人士寻求民族复兴之道。民主革命先驱禹之谟,用心血和生命创办的湖南师大附中,便是一个见证。

    10月16日,记者去湖南师大附中采访。走进学校大门,左前方一块巨大的石刻“成民族复兴之大器”格外显眼。校长谢永红说:“这块79届学生捐赠的石刻,是对学校办学理念的一个肯定,也是对校训的一个诠释。”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风雨飘摇。禹之谟为了实现他实业救国的理想,1900年东渡日本学习纺织。1902年,禹之谟学成回国,创办了湖南第一个机械纺织厂。1905年,他受黄兴委托筹建同盟会湖南分会,并被推为首任会长。同年在长沙创办惟一学堂,开始了他革命救国和教育救国的道路。

    在学堂,禹之谟一方面积极推崇新学,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另一方面,积极宣传革命理想和强国富民之道。他还利用担任湖南商会会董和湖南学生自治会总干事的身份,不断组织反对清政府和封建帝制的学生运动。惟一学堂成为革命的策源地,禹之谟因而被清廷视为眼中钉、肉中刺。1906年,禹之谟被杀害。

    禹之谟被害后,同盟会会员黎尚雯、罗介夫等人,不负嘱托,继续办学。

    1912年学校改为广益中学。1928年到1936年,任邦柱担任学校校长。

    任邦柱是任弼时的堂叔,也是著名的革命教育家。他认为,学校必须要有自己的校训。经过集思“广益”,任邦柱提出“公勤仁勇”的校训,获得师生们广泛认同。

    任邦柱提出,作为广益人,一定要以它的创始人禹之谟为榜样,将民族复兴作为办学和人生的理想,其中的“公”便是“民族复兴大业”。为此,他将“公”列为校训之首。勤、仁、勇都不可或缺。

    任邦柱经常在学生中宣传学校创始人禹之谟的革命事迹,并筹资修建了禹之谟纪念碑,还建立了严格的校规校纪。由于他严格治校,当时的广益也成为学校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那时,长沙还流行“要读书,进广益”的说法。

    朱镕基1941年至1943年在这里学习3年。

    1984年,学校改名湖南师大附中。

    “据史考,目前保存最早的校训文字,是1938年由曹孟其校长书写在学校杂志《广益旬刊》上的。”谢永红介绍,“上世纪80年代,学校校训有过变化。后来,师生们认为以前的校训,更能代表学校的历史和精神,便恢复了以前的校训。”

    原文链接:epaper.voc.com.cn/hnrb/html/2014-10/31/content_8966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