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部门 > 教科室

乐善教育微探索(11):说说新课程的课堂落实

发布者:本站编辑   来源:教科室   发布日期:2020-11-23 15:24:43

阅读次数:

无论是课程、教材、考试改革,还是立德树人、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站位,都有了顶层设计并且在积极推进中。而推进这些工作的关键是要解决好教学问题。但这些一定要从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来落实到位。课堂教学要落实到位,需要实现三个转化

实现课本和现实之间的相互转化。

即学生在课本上学到的内容,是否能在现实生活中也实现这样的学习成效。就像我们学科学的目的无非是用科学去解释一个现象、去描述一个现象。比如学了摩擦力的方向,我知道摩擦力的方向是阻碍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可以用摩擦力的方向知识来指导认识理解生活中小车受到摩擦力的方向。在此基础上,甚至可以达到控制现象、改变现象的最高层次。我们在课堂上学了半天时间,目的就是要回到现实生活中时,能够对现实社会做出解释、预测和改变,解决问题。

同时,我们也要从现实回到课本里,看我们能否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经历,变成教育的资源和手段。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在现实中是否能概括规律、找出规律,而不是简单地学完知识就万事大吉。这就是课本与现实之间的相互转化。

实现具体和抽象之间的相互转化。

低年级入学时,一定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要进行形象化的教学。但是,单纯的形象化教学并非我们教学的目的。我们谈论思维型教学,那么思维最根本的特质是什么?是概括。

所以我们如何通过具体的现象、事例去引导学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问题。同时,我们也需要用学到的抽象概念、用案例对现象予以解释。换句话说,学生学了一个概念后,能不能用他的话或凭借他的生活经验讲给别人听。

在此,我们要提一个需要重视的事情——数字化。刚才提到标准化不能被泛化,其实数字化也不能被泛化。当下教师使用的很多教学手段,实际上剥夺了孩子由具体到抽象阶段的思考过程。过去,孩子可能需要想象,而现在,若我们直接把过程展示出来,孩子就没有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了。如果过度用媒体手段来助力教学,是有一定的教学风险的。当然现代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可以促进学生去认知世界、去思考,而不是替代孩子,压缩他的思考过程。所以我们要注意实现抽象和具体之间的转化。

实现问题和答案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问题解决能力,找到问题的答案。但如果仅限于此,科学创新就会失去原动力。为什么?因为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当下而言更关键。

反思当前教学,我们常说三多三少:解决其他人提的问题多,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少;解决有确定答案的问题多,解决开放性的问题少;解决单一要素或是结构良好的问题多,解决条件不良的或者条件不确定的问题少。面对三多三少,最关键的是我们要形成一个良性的、闭合的循环——由问题解决出答案,由答案提出新问题。这才是我们培养能力,落实思维型教学的基本表现。

教育教学是艺术,贵在创新。相信每一位老师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出自己的辉煌。

参考文献:教育部申继亮:未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正移到教学改革上.

(撰稿人:李湘黔)